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经常会听到“扁平足”这个词。很多家长带孩子看病,医生第一句话就是:“先做个足底扫描看看。”那么,足底扫描仪究竟是如何帮助医生判断扁平足的?不同类型的扁平足又是怎么区分的?今天我们就用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,带大家走近这项专业检测。
什么是足底扫描仪?
足底扫描仪是一种利用光学或压力感应技术,对足底形态进行三维或二维成像的设备。它可以精确记录脚掌的结构、足弓高度、足长以及足宽等关键数据,帮助医生从多个维度分析足部健康状况。
如何判断是否为扁平足?
医生首先会让患者站在足底扫描仪上,保持自然站立状态。通过扫描仪采集的数据,系统会生成足底三维模型及相关数据。正常足弓的足底图像呈“蝴蝶状”,中间拱起;而扁平足的图像则多为“整片着地”,足弓塌陷明显。
医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参数判断扁平足:
足弓高度指数(Arch Height Index):足弓越低,指数越小,通常低于标准值即为扁平足。
接触面积比(Arch Contact Area):足弓区域的接触面积越大,说明足弓塌陷越严重。
扁平足也有分类
并非所有扁平足都一样。医生会结合扫描结果与步态分析,初步判断扁平足属于以下哪一类型:
柔韧性扁平足(Flexible Flatfoot):站立时足弓塌陷,但踮脚时足弓恢复。多见于儿童,部分人随着发育可自愈。
僵硬性扁平足(Rigid Flatfoot):无论站立与否,足弓都塌陷,多伴有骨骼异常,需早期干预。
继发性扁平足:如因足后肌腱功能受损、外伤或疾病引起的足弓塌陷,成人更为常见。
专业判断只是第一步
通过足底扫描仪,医生可以明确诊断,进一步决定是否需要穿戴矫正鞋垫、做步态训练,甚至是否考虑手术治疗。对于家长来说,及早检测孩子的足部情况,是预防扁平足发展的关键。
足底扫描仪不仅让“看不见”的足弓问题变得清晰可视,也让医生在诊断扁平足类型时更加精准。一次简单的扫描,可能是改变孩子一生步态的开始。关注足部健康,从一次专业的足底扫描开始吧!